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审务公开 > 规章制度
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法院
审理案件质量责任追究办法
  发布时间:2014-04-06 17:12:02 打印 字号: | |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证审判人员依法行使职权,进一步加强案件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全院干警办案的质量意识,维护司法公正,促进人民法院的廉政建设,根据《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处分条例》和相关规定,并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审判人员在审理案件工作中,故意或过失违反与审判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造成严重后果的错案,适用本办法后,不影响依照《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处分条例》及相关规定处理。

        第三条 案件质量责任是指:本院审判人员所办案件,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指令再审、改判、案件评查,或者依照审判监督程序改判,或者裁判结果存在明显问题,引起人大、政协及人民检察院等机关质询或当事人信访缠诉造成严重后果和不良社会影响,以及裁判文书制作出现起草、校对错误等质量问题,按照本办法所要承担的责任。

第二章 案件质量责任追究范围

        第四条 案件质量问题分为错案、差错、偏差、瑕疵四个等级。

        (一)错案是指审判人员在行使审理案件的职权时,在运用证据,认定事实或者适用法律方面存在严重错误,并造成严重后果和不良社会影响,案件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指令再审、改判或者被本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及其他方式予以纠正的情形。

        (二)差错是指审判人员在行使审理案件的职权时,在运用证据,认定事实或者适用法律方面存在一般性错误,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和不良社会影响,案件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指令再审、改判或者被本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及其他方式予以纠正的情形。

        (三)偏差是指审判人员在行使审理案件的职权时,在运用证据,认定事实或者适用法律方面存在认识偏差,案件审理程序或裁判结果失当,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指令再审、改判或者被本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予以纠正,或者案件虽不须审判程序纠正,但存在明显问题,引起人大、政协、人民检察院等机关质询或当事人上访缠诉,造成一定后果和不良影响的情形。

        (四)瑕疵是指审判人员在行使审理案件的职权时,运用证据、认定事实或者适用实体法、程序法正确或基本正确,但是存在一般性问题,不须审判程序纠正,或裁判文书制作出现起草、校对错误等质量问题的情形。

        第五条 除违反《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处分条例》追究范围第二十九条至第五十四条情形之一的审判人员应承担错案责任外,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严重后果和不良社会影响的,应当追究审判人员错案责任:

        (一)在适用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方面存在严重错误,案件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指令再审、改判或者被本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及其他方式予以纠正的;

        (二)在对案件事实和证据认定方面存在严重错误,案件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指令再审、改判或者被本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及其他方式予以纠正的;

        (三)违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中有关对证据的收集、审查、调取、质证的规定,案件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指令再审、改判或者被本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及其他方式予以纠正的;

        (四)对国家法律已修订或者政策调整,因不知或者疏忽大意不当引用,案件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指令再审、改判或者被本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及其他方式予以纠正的;

        (五)不依照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主观裁判,案件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指令再审、改判或者被本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及其他方式予以纠正的;

        (六)其他应承担错案责任情形的。

        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但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和不良社会影响的,应当追究审判人员差错责任:

        (一)在适用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方面存在一般性错误,案件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指令再审、改判或者被本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及其他方式予以纠正的;

        (二)在对案件事实和证据认定方面存在一般性错误,案件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指令再审、改判或者被本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及其他方式予以纠正的;

        (三)违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中有关对证据的收集、审查、调取、质证的规定,案件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指令再审、改判或者被本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及其他方式予以纠正的;

        (四)对国家法律已修订或者政策调整,因不知或者疏忽大意不当引用,案件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指令再审、改判或者被本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及其他方式予以纠正的;

        (五)不依照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主观裁判,案件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指令再审、改判或者被本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及其他方式予以纠正的;

        (六)其他应承担差错责任情形的。

        第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判人员应当承担偏差责任:

        (一)在适用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方面存在偏差,案件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指令再审、改判或者被本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及其他方式予以纠正的;

        (二)在对案件事实和证据认定方面存在偏差,案件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指令再审、改判或者被本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及其他方式予以纠正的;

        (三)在诉讼期间按规定应追加诉讼费而未予追加的;

        (四)在诉讼过程中依职权采取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措施,经当事人申请复议而被撤销的;

        (五)引用法律错误,但未影响案件实体公正的;

        (六)遗漏当事人及诉讼请求或超出当事人诉讼请求,当事人未上诉或未提出申诉、再审申请的;

        (七)其他应当承担偏差责任情形的。

        第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判人员应当承担瑕疵责任:

        (一)卷内诉讼文书和笔录头填写不全及审判人员未在笔录上签字的;

        (二)各种笔录书写内容不完整或前后不一致,以及平均每页存在2处以上(含本数)文字错误,且未按规定校对修改的;

        (三)送达有关法律文书时,送达回证填写的时间、地点、送达人等内容不清楚、不具体的;

        (四)案件非关键材料缺失或内容填写不全的;

        (五)在送达、审判、归档等环节有违反本院规定的情形,但未影响案件质量的;

        (六)卷宗封面、目录书写有涂改、不规范、不齐全及卷宗封面填写内容与卷内相应内容不一致的;

        (七)案卷装订混乱、不整齐或漏装、错装案卷材料及其它不符合案卷装订要求的;

        (八)诉讼费承担未按规定判决的,以及其他违反诉讼费相关规定的;

        (九)其它应当承担瑕疵责任情形的。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判人员不承担案件质量责任:

        (一)在法律的理解适用上与二审或再审存在认识分歧,并有充足根据和合理理由的;

        (二)在案件事实和证据的认定上与二审或再审存在认识分歧,并有充足根据和合理理由的;

        (三)因出现新的证据或新的案件事实而被发回或改判的;

        (四)因国家法律的修订或者政策调整而被发回或改判的;

        (五)在适用法律幅度或范围内的改判案件;

        (六)因有关部门工作失误或当事人过错或其他客观原因而造成的错误; 

        (七)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指令再审、改判以及被本院依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依照本办法规定的期限提出申述和复议申请,经审判委员会讨论认定审判人员不承担案件质量责任的;

        (八)其他不应当承担责任的情形。

第三章  案件质量责任的确认程序

        第十条 审监庭是案件质量评查的职能部门,负责对案件质量责任的初步确认,审判委员会具有案件质量责任最终确认权。

        (一)瑕疵、偏差案件的确认

        审监庭从申诉、申请再审、案件评查工作中发现质量责任案件,对瑕疵、偏差案件进行初步确认,并通报承办人和所在部门。承办人对初步确认有异议的,应在收到通报后七日内向审监庭提出书面复议,对争议较大的偏差案件,审监庭与承办人意见仍存在分歧的,报请院长批准后,审监庭应在十日内向研究室报送审判委员会呈批表,审判委员会在三十日内作出确认。

        (二)对差错、错案案件的确认

        审监庭对申诉、申请再审案件评查;人大、政协和人民检察院等部门质询案件;信访、执行案件中发现的疑似“差错、错案”案件进行初步确认,并通报承办人和所在部门,承办人对初步确认有异议的,应在收到通报后七日内向审监庭提出书面复议,审监庭应在收到书面复议后报请院长批准,十日内向研究室报送审判委员会呈批表,审判委员会在三十日内作出确认。

        (三)对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指令再审、改判或者被本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一律假定为错案,原审承办人自收到二审或再审裁决后三十日内,向审监庭提出书面申述,逾期视为同意二审或再审的裁决意见,案件直接定为错案。

        审监庭应在收到书面申述后三十日内做出甄别结论(特殊情况经主管院长批准可适当延长)。如承办人对甄别结论有异议,应在收到甄别结论后七日内向审监庭提出书面复议。

        审监庭应在收到承办人书面复议后,十日内向研究室报送审判委员会呈批表,审判委员会在三十日内作出确认。

        审监庭在甄别过程中,对甄别结论庭内意见分歧较大,经报请庭长、主管院长研究仍不能形成初步甄别结论的,可由主管院长请示院长将该案报请审判委员会做出确认。

第四章 案件质量责任划分

        第十一条 案件质量责任的承担,实行过错原则,结合危害后果和社会影响确定。

        (一)合议庭、独任审判出现的案件质量责任问题

        1、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由承办案件的独任审判员承担案件质量责任。

        2、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由合议庭成员共同承担案件质量责任。

        3、以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决定的案件,持错误意见的合议庭成员承担案件质量责任;被否决正确意见的合议庭成员不承担案件质量责任。

        (二)院长、庭长审批案件出现的案件质量责任问题,按我院《案件审核、审批管理操作规范》的规定承担责任。

        (三)在案卷评查中,确定为瑕疵案件的,由案件承办人承担责任,合议庭其他人员不承担案件质量责任。

第五章 案件质量责任追究

        第十二条 审监庭、监察室是案件质量责任追究的职能部门,依据最终确认的案件质量等级,对责任人员依照有关规定提出处理意见,报党组研究确定。

        (一)确定为错案的,按照《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处分条例》的规定和《审判质效考核指标》的标准追究责任。

        (二)确定为差错、偏差、瑕疵案件的,按照每年制定的《审判质效考核指标》的标准和比例扣罚。

        (三)瑕疵案件、偏差案件、差错案件年累计超过当年《审判质效考核指标》确定的指标,尚未造成严重后果或不良影响的,除进行经济处罚外,根据案件质量责任的性质、原因、后果及承办人的平时表现,给予通报批评、书面检查、取消当年评选先进资格、停职培训、调离审判岗位等相应处罚。

        (四)自行发现案件质量问题并呈报,且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不良影响和损失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三条 立案、执行的案件质量责任追究暂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审判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责任编辑:管理员